【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25日网讯】还记得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吗——“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本月发生在梵高博物馆的一系列事件倒是正好对上了这句台词。梵高博物馆凭借那张“咸鱼翻身”的梵高赝品,赚足了世人眼球。
赝品“复活”,大肆造势
9月9日,荷兰梵高博物馆宣布,发现了一幅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油画《蒙特马约的日落》。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这幅画在近一个世纪的交易、收藏历史中,3次被认定为赝品。一张作品反复被鉴定、反复被否定,最后终于“咸鱼翻身”。
带着疑问,笔者在网上找出该画作照片,仔细观看。作品的构图、笔触、颜色以及凭借情绪左右画面的“梵高式”的风格都明显有些异样。如果说这是一件真品,那么它看上去更像是梵高早期的作品。而梵高博物馆方却又在对外发言中坚定地宣称:“这是梵高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
按常理来说,怀疑梵高博物馆似乎不太妥当。而且,梵高博物馆在发布这条消息的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画作的书信、同一时期创作风格比对研究文献等作为旁证。所以,学术界对此的默契是,对这种“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不再作什么惊世骇俗的推断了。
推出大师原作3D打印复制品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梵高博物馆利用高科技制作3D打印版梵高画作,每幅开价2.5万欧元。这些复制画几可乱真,只有专家能辨别其中差异。梵高博物馆希望通过出售这批复制品,筹集资金用于博物馆的装修和研究。
梵高的油画作品属于直接画法,即用油画颜料直接画于画布表面,在一两遍施色过程中即完成绘画。因颜料用量巨大,画面颜料堆砌,笔触厚实,形成肌理。以3D打印技术来复制梵高的作品,可以轻松再现颜料堆砌的效果与真实的笔触。这也是梵高博物馆宣称复制品几可乱真的重要依据。
在此之前,复制梵高作品只能在2D打印的技术局限中进行。复制品大多只具形色,缺乏质感。3D打印技术确实为经典艺术的保护、维修、复制、传播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同时,3D打印作为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媒介,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条梵高博物馆整修的旧闻
2012年9月~2013年4月,梵高博物馆进行了整修,其间博物馆闭馆,馆内藏品移至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分馆进行安置,并对外进行展出。
如果我们把以上3个事件串联起来,便不难看出梵高名作的“咸鱼翻身”恐怕是一次人为干预与渲染的营销事件。整个事件看下来,真有一种“孕育而生”之感。
对于刚刚经历过长达7个月闭馆整修的梵高博物馆来说,以一件大师级作品的“复活”作为营销手段,无疑是一个好主意。其中真正值得寻味的并不是那件《蒙特马约的日落》的真伪,而是博物馆方精心设计的这次事件营销。
曾经的时代先锋随着艺术史的发展固化为博物馆经典,逐渐丧失掉最初作为先锋的辐射能力,蜕变为供人瞻仰的艺术史化石。如何避免经典艺术博物馆的运营死气沉沉,使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