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8月27日网讯】中国目前的营销,价格战、广告战,大家认为是低级的,但却是我们还不能不用的手段。必须承认,这种手段效果越来越差,消费者对此也越来越麻木或者存有疑惑,常常持币观望。而对于车企或者品牌而言,市场充斥太多的优惠、闭馆、试驾等营销活动,要脱颖而出需要创意、规模、品质感等太多因素,否则只有沦陷在“口水中”,不仅对销量对品牌都毫无提高,还会迷失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导致营销效果的恶性循环。
忽悠时代已过去消费者要产品要品牌
身边很多朋友都会问,你知道这个车现在的优惠是多少,这个车的价格还会不会再降,什么时机买是比较好的时机。这就说明消费者对价格已经很迷惑,虽然说价格战依然有效,但是它的效果越来越有限,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现在很多厂家对于经销商价格控制也变得严格,例如为了控制价格混乱,一汽大众在成都的13家经销商都是签订了协议,任何一家违规都要受到处罚。很明显,消费者已经变得理性、专业,单一的价格变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或者说是消费者的需求了。从另一方面,价格战往往会很损害品牌形象,对品牌长远发展打击很大。
不仅如此,以往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消费者接受程度很高,厂家说什么消费者就听什么。现在不同了,信息横流让消费者不见得一定就对厂商的口号“买账”。而且,现在80、9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观念与以往相差甚大。这群人信息获取的专业程度比50后、60后、70后要大得多,通过互联网和个人积淀,对产品的需求更专业,很清晰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在选择新车的时候针对性特别强,甚至比经销商的销售人员还专业。他们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甚至新的渠道、新的产品,很喜欢打折,但如果有自己的爱好,同样会一掷千金,这对车企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不成功便成仁如何营销脱困微增长
消费者的转变,意味着车企必须同时转变。从营销方式来说,车企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豪车品牌像奥迪、宝马而言,做得更多的是品牌质感和车主尊贵体验;对于主攻家庭的品牌像双大众、日产、福特等,就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亲民感;对于依靠经济性品牌像长城、江淮、长安等,在产品的价格和优惠活动上下功夫较多。当然,也有部分品牌哗众取宠,利用一些事件营销在短期尽快地将自己抛出去,获得市场认知度。营销方式无可厚非,记者认为车企的营销还是要把握从大众营销转向精细营销的转变,认清消费者的需求;年轻人文化,汽车不再仅是代步工具,需要个性、主张、内涵;注重公共价值,在大环境影响下建立品牌与公序良俗的正面联想等等。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无可厚非,营销的传播仍旧是重点环节。近两三年,网络时代的疯狂崛起,让新媒体成为舆论的主要承载体。而车企们在市场竞争下,迫于销量的压力极速的想新媒体转型。统计发现,新媒体以网络为首几乎是将报纸、杂志、户外海报等平面广告打击到“节节败退”。这其中,福特对于网络媒体的青睐,长城对于报纸的“忽略”都是圈内的潜台词。作为报人平心而论,尽管新媒体逐渐成为一个主战场,但是传统媒体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品牌想走的更远还需要深度,平媒的力量不可忽视。
我们也看到在营销中注重短期销量增长,却忽视品牌成长的车企始终无法走向一线。记者认为,一个品牌需要长期建设,我们说沃尔沃代表安全,或者奔驰代表尊贵,这些都是一种逐渐积累的效果。所以市场是残酷的,要想活下去并且继续成长,你的营销要么做的比对手好,要么就做对手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