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7月31日网讯】日前,有媒体报道,上海的陈先生去年4月份打算以19.8万元的价格购买一辆高尔夫轿车。在支付过定金并与相关汽车销售公司签订了合同的一个多月后,陈先生竟被告知要加价才能提车。无奈之下,陈先生只能又到同一品牌的不同4S店另行购买相同型号的车。但是,由于车价较之前有了上调,陈先生多花了1.2万元。事后,陈先生将那家汽车销售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其赔偿因其加价致另购车而多支付的差价。近日,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违约责任在于被告汽车销售公司,判决其赔偿陈先生购车差价1.2万元。这则消息,对于“热衷”加价购车行为的经销商而言,无疑敲响了警钟。
尽管很多厂家一再声称严禁经销商私自对市场上热销的车型加价,发现加价现象一定严格处理,可事实上对热销车型加价或加内饰等销售的现象从未停止过,厂家大多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这种局面,有人认为,买加价车就是上了厂家和经销商的当,应当予以抵制。先不说谁对谁错,加价这种行为的确有违社会公平原则,而且也不能说谁有钱,谁就可以随意“插队”。
厂家解释之所以会出现加价售车的理由,无非就是订单太多、产能有限、车源紧张。但是,生产汽车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说生产出来第一批车之后生产线就关闭了。在新车型刚出来的时候,短期内的确有可能会存在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一款车从上市到中期改款再到升级换代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存在加价现象,是否就不太正常了?
而且,如果购车发票上的价格是该车型的原本售价,提车所加的费用就“无需”缴纳任何税款。那么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加价幅度,对于国家而言,也是非常严重的税收损失。另外,加价提车除了违反价格法,背后还有可能隐藏着腐败和其他形式的犯罪。目前,车型资源的分配权大都集中在厂家少数部门或个别人手里,个别经销商甚至通过行贿等方式取得更多货源,然后再加价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而这些见不得光的费用,最终却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对于这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厂家首先要负起应尽的责任,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应看得更长远些。当有消费者向厂家投诉的时候,厂家应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对违规经销商进行查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也应支持消费者进行投诉和诉讼,经销商加价售车的行为一经核实,价格、工商等监管部门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
来源:中国交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