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美国,突然冒出个“虎妈”,当时让不少人感到震惊。使用美国人可能看不惯的严格的教育方式,却让孩子取得社会公认的成功,过得比其他普通美国孩子好很多。最近,BBC更将中国老师请到了英国课堂,制造了一个冲突频发、活色生香的社会实验。
在自由散漫惯了的地方,总会有一两个反例给人们以震撼,这可能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很长时间以来,硅谷和中关村都认为依靠数字以及严酷的KPI来压迫人们的管理方式,只属于那些老朽的企业,而这正是扼杀人们想象力的源泉。面对高压,人们很有可能并不是越挫越勇,而是干脆丧失斗志,进而对这家公司失去信心。
然而,在国内和国外都有IT巨头对员工实施了严格及量化的管理制度,却依旧大获成功。这两家公司正是阿里巴巴和亚马逊。
亚马逊管理之严苛并不是新闻,不过昨天《纽约时报》发出长篇檄文,似乎想重新炒热这个话题。同样,阿里巴巴也发生过类似的舆论风波,当时马云在内部信中暗示,对公司表达不满的员工应该走人:“内网上,请所有组织部同事看一下,这些公司里面带着巨大负能量的人,我们应该请他离开这个公司,这是我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我有这个权力从文化上面提出这样的请求。”
这两家公司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其离职员工及社会舆论,经常会散发出一些负面的资讯,比如说对待员工如何严厉。而正在公司内的员工,则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反驳。这次也是一样,在《纽约时报》长篇文章之后,一位现役亚马逊员工在领英发布了一篇反驳文章,其中提到:“纽约时报炮制文章的过程是:采访一些对公司心怀不满的前员工,把他们的一面之词拼凑一下。”杰夫·贝佐斯引用了这篇文章作为回应,导致很多人跑到领英上来骂他,他最后不得不更新:“没有任何人逼着我写这篇文章。”
同样,在《马云谈离职事件》信件曝光期间,在问答网站知乎上,有一些答案是辩护阿里的文化,并且指一些批评者曾经跟阿里有过私人恩怨,所以他们的话算不得数。而另外一些或许涉及内部“负能量”的,则神秘地删除自己答案,并只留下一个微笑“:)”符号。
以上种种,忍不住让人联想到网瘾训练营,表面上看,那里发生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共性:都是跑出来的人血泪俱下的控诉,而在里面的人却想要“发自肺腑地”证明清白。这可不是什么好联想。
那么,为什么在以高福利闻名的硅谷会出现亚马逊,而为什么会在中国员工待遇名列前茅的IT行业,也会出现阿里这样的公司呢?——当然,我这么问可不是在敲定或者暗示这两家公司有多坏,而只是说,为什么这两家公司会突出地出现离职员工“反水”同时内部员工极力辩护公司文化的情景?
其实我觉得,这倒是可以从两家公司的属性和市场地位来做一个判断。我认为并非偶然的是——两家公司同样都是以电商作为主营业务,并且已经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
为什么电商属性与此有关?和其他细分行业的垄断相比,电商行业的垄断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并且更难被后来者超越。例如,在京东上市的那个时候,很多人对阿里表示担忧,因为在天猫总担心买到假货,京东为代表的集中采购模式使其成为阿里强有力的威胁。但是随着阿里签约苏宁,形势瞬间逆转。
从现在来看,阿里之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为现在做布局。有了布局,阿里已经成为一家像水和电一样,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公司。亚马逊的情况基本类似,也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是美国人生活当中的一个默认选项。所谓无人机运输和马桶自动加纸真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锦上添花。
除电商之外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到诺基亚那样的巨头可以几年之间就垮掉,整个行业可以像气球漏气一样很快一蹶不振。不论搜索、社交或是传统大型软件,都是如此。而我相信,不管生活如何发展,人们对于电商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人们对亚马逊或者阿里的需求可能也将一直存在下去。
这就使得它们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种我称为“创业型”,必须不断地适应新形势,随时准备改变自己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另外一种我称为“守成型”,则只需要稳住自己的阵地,所谓创新只是附庸风雅。在腾讯,微信的出现是完全无法使用任何贝佐斯推崇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它可以说直接干倒了公司内部摇钱树的KPI。你可以想象这种情形在亚马逊或者阿里出现吗?
“创业型”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期待,比“守成型”要高太多。他们必须随时研究市场动向,创意必须在无休止的脑洞当中产生和优化,因为这随时可能成为公司的下一个支柱。因此,负责产生创意的人(产品经理)和描绘创意的人(工程师以及其他开发者)必须时刻保证他们处于最优秀的精神状态之下。必须给他们最优质的开发环境,而不能让他们处于压力之中。
“守成型”公司的业务模式,基本上在可见的年月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他们的任务可能就在于跟更多一家线上商户达成合作协议,或是增加了多少访问、销量和再次购买。这样完全可以量化的指标,配合严格的管理制度都是情理之中的,也具有可操作性。
在我看来,要想让亚马逊或者阿里能够回归宽松舒适的硅谷传统管理方式,那就只能等待人们在家中能够自己生产商品的日子来临。这种情况现在虽然不可想象,但假如真的出现,那么跟现在的电商就会走完全的不同的路线。现在的电商是植根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工厂批量生产,降低成本,需要物流系统越来越成熟。换句话说,只有哆啦A梦百宝袋中的“复制机”能够逼迫贝佐斯和马云给员工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来源:销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