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10日网讯】自主品牌汽车“十一连降”的残酷消息扑面而来。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7月份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十一连降”,分别降至34.6%和17.7%。
在过去4年中,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产销数量均保持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分别为33.8%、31.3%、30.8%、29.9%。
7月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首度跌破20%,创下2009年以来的月度最低。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轿车的市占率下降了5.4个百分点。
记者认为,不管目前是否到了危急时刻,自主品牌的集体销量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集体滑坡的原因既有国内汽车市场变化的因素,也有自主品牌自身发展战略的掣肘。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很多外资品牌的老平台产品或合资自主产品价格都在向低价位下探。以7月16日上市的东风日产合资自主品牌启辰R30为例,其价位已经下探到3.99万元,进一步挤压了自主品牌原来赖以生存的低价市场空间。
其次,外资品牌渠道下沉,战略西进,不断挺进四五六线城市,对自主品牌市场构成威胁;另外,多个大城市限购,使自主品牌销售受到极大的冲击。在杭州,摇号中签的几率就非常低。如此来之不易的车号,鲜有消费者会买低价位的车型。
另外,自主品牌汽车也有不少源于自身的问题:过于依赖逆向开发忽视了自主研发能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急速扩展,规模制胜,忽视了体系能力建设;急于向上走,向高端发展,忽视了品牌短板的制约;认为‘多生孩子好打仗’,造成产品线过多过杂,而资源有限,难以支撑;粗放的品牌传播,造成品牌低端化。
纵观自主品牌十几年来的发展历史,太多的自主品牌在进入市场初期选择的往往是低价切入的策略,通过所谓的整合资源,有什么做什么,什么赚钱做什么,尽管客观上造成了“升”的结果,但在这种“升”的背后,是片面逐利、是一锤子买卖。
我们必须看到,自主品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或者说曾经连续多少年的增长和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虚火的。从造车动机到技术路线、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各个环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有些甚至是影响未来发展的致命问题。说句难听的,有的企业从一开始并不是真干,只不过是误打误撞赶上了好市场而已。
自主品牌汽车“十一连降”的最大原因是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从满足当前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开发像样的产品,这样的销量下降毫不可惜。
世界造车史有一百多年,从时间上看,它似乎已经是很古老很成熟的产业了,但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看,所有汽车企业都面临的是新问题。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而言,一定不要忽略了这个规律。自主品牌的销量下滑,也可以间接的理解为“消费者不需要你了”。
记者认为,与其说让几十家自主品牌来一起分这块小蛋糕,不如让那认真负责的几家好好的生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