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9日网讯】“目前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保守估计超过500万台。但是排名前四的都是外资品牌,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会选择欧洲、日本的品牌?而不选择中国的品牌?”
在广州召开的“室内环境(家庭)空气质量调研与呼吸疾病科普中国行”论坛上,厦门蒙发利(002614,股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剑寒高声提出疑问,但无论是台上的嘉宾还是台下观众都沉默了—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没有人知道答案。
自从2012年与美国知名品牌HONEYWELL合作开发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开始,邹剑寒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的技术差距不大,但是却无法像外资品牌一样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事实上,这并不是邹剑寒一个人面临的问题。三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于草根之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长期受囿于品牌附加值低的困境。
创新模式
没有人知道答案,邹剑寒决定自己尝试。不要与外资品牌正面竞争,那就另辟蹊径。受互联网行业的启发,邹剑寒设计了“产品+服务+互联网”的模式,立足于本地化服务带来的商机。
在邹剑寒的设想中,他要推出的空气净化器并不是一件“家用电器”,而是“健康产品”。
“健康产品是因人而异的,而家用电器却是标准化的东西。”邹剑寒如此向记者解释。
这一想法同样源自互联网精神。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的中心。扁平化的层级结构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满足个人需求成为了新型商业模式的核心。
而如何将一个静态的空气净化器,变成能与消费者互动的网络产品呢?为此,邹剑寒着实好好动了一番脑筋。在他看来,尽管公司的研发能力不弱,但是针对一类特别需要关爱的人群,比如家里有小孩或者呼吸疾病的病人,“这部分人的需求我们是束手无策的”。
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邹剑寒认为仅靠公司的技术是不够的,而需要与有临床经验的机构合作。邹剑寒请来了钟南山院士、北京协和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等专家团队,借助互联网技术,特别开发了一套“云服务”系统。
在这套系统中,当消费者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借助微信、APP以及网站等各种方式,向后台的专家提出咨询。同时,邹剑寒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还与全国60家医院呼吸内科达成合作,可以安排线下专业的医师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解决了一般互联网产品“服务本地化”的难题。
事实上在国外,移动健康概念已经非常成熟。在英国,沃达丰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服务,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在日本,DoCoMo公司推出了可与各个厂商产品接口的数据传输平台,并向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开放和传输用户的生理数据。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移动健康都必须根植于“本地化”服务,而这正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与外资品牌强调产品技术优势相比,邹剑寒凭借着对中国国情的熟悉,将产品延伸到服务,并打通了线上线下的环节,在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
战略大调整
搭建云服务平台,除了能为消费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以外,对于企业而言,也是获得了宝贵的用户数据。
自从2011年上市以来,蒙发利调整公司战略,布局健康环境产业,并提出了“大健康”的发展计划。2013年,邹剑寒成立了“健康产业研究院”,着眼于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并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进行产品创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邹剑寒表示,按摩椅、空气净化器这些单品有各自的营销团队,但平台的研发团队则是同一个团队,未来公司的单品还会向其他健康领域延伸,但背后都是基于“产品+服务+互联网”这一统一的模式。
而随着公司自有品牌消费者数量的大幅增加,从而使健康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有了一手的用户体验数据,有了这个基础,公司的研发创新也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的黏性也将得以逐步地提升。
邹剑寒的创业源自一次偶遇。大学毕业之后,邹剑寒被分配到厦门工作,从事与外贸有关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外国客户让他找一个汽车按摩产品,并且告诉他在国外很多长途车司机都离不开这种产品。但是邹剑寒找遍了也没有在国内找到相关产品。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不如自己来生产。
他从就职的公司辞职,自己创办企业。在早期,邹剑寒也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生产。他用了一个很多中国创业家都用过的方法,把国外的产品买回来,拆开研究,再自己生产。
分析师认为,蒙发利自有品牌已经分布于亚洲(含中国)、北美、日本市场,销售贡献收入占总营业额的17%,“自有品牌的成熟发展正在带动公司进入业绩快速增长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