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5日网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数据显示,7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下降,分别降至34.6%和17.7%,这已经是连续11个月下降了。而轿车市场份额首次跌破20%,也创了2009年以来的月度新低。
数据一出,许多人连连摇头。有人联想起时下正热的冰桶挑战,调侃自主品牌车企都得了渐冻症,身体就像被冻住一样,肌肉逐渐无力、萎缩甚至还有瘫痪的危险。不过,即使病成这样,并不影响一部分人保持乐观。有消息说,汽车节能补贴政策或将于9月初恢复,补贴金额仍为3000元。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利好:恢复后的节能补贴门槛将“油耗标准从最高限值百公里6.3L降低到5.9L”,这一区间正是自主品牌密集布局的细分市场,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其购买人群对价格也比较敏感,补贴能赋予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更多弹性。
乐观不止于此。持续推进的公务车改革,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与推广政策等,都被视为利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因素。有期待当然好了,但在11连降事实面前的乐观,总给人强颜欢笑的感觉。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些乐观期待大都寄望于政府政策而非车企自身行动,这种政策依赖心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们常把企业拟人,又把企业幼稚长不大比喻为断不了奶,这正是企业大奶依赖症的表现。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与欧美日汽车发达国家早已长大成人且体魄健壮的汽车企业相比,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宛如婴孩,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根本无法与前者抗衡。自主汽车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向政府寻求扶持保护,而政府制定一些有利于自主汽车企业的政策,其意义正等同于哺育。然而,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正如吃奶要有期一样,政策也不能扶持起来没完没了。奶吃久了就没了营养,而太好这口必会影响胃口,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滞。汽车企业太过依赖政策,久而久之政策利好也会减弱,甚至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诱发依赖综合症,掣肘企业发展。
现在,一旦面对困境,就有车企开始抱怨:“如果不出台扶持激励政策,自主品牌就将举步维艰。”这种抱怨,恰是依赖症的典型表现。就近些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看,政策激励虽有推动汽车发展的作用,但负面效果也正在呈现。我们看到,在一轮车市激励政策之后,受该政策影响的细分市场需求常被提前透支,这就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汽车生产储备不足,产能仓促扩张,产品品质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激励政策刺激的只是表面繁荣,但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根除。
而自主品牌真正的问题也在政策保护的时候被掩盖了。事实上,现在自主品牌汽车份额下降,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自主品牌对自身技术和品质的忽视密不可分。由于大环境和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影响,目前汽车销量的增长方式已由“快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过渡,面对琳琅满目的汽车产品,消费者也开始更加理性和成熟,注重品质和技术的车型更受青睐。以前自主品牌消费主力市场在三、四线城市,但是这几年这些市场开始消费升级,消费者逐渐倾向选购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汽车本来就底子薄,而面临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技术储备跟不上,这才是根源。
政策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自主品牌要想走出困境,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苦练内功,把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搞上去。政府角色当然也要转变,出台严肃的市场规则远比出台若干扶持政策有效和急迫得多。事实上,没有政策才是最好的政策,让企业优胜劣汰,才能产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