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2日网讯】今年以来,自主车企一直经历着发展史上最为严峻的挑战,日前相关机构发布的7月汽车销量数据显示,其产品市场占比没有意外地出现了“十一连降”,并且目前也看不出止跌的趋势。这不免令业内人士为之担忧。
虽然自主品牌境况悲惨,但也并非全军覆没,一片漆黑。譬如,奇瑞汽车7月份国内终端销量却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同比增长38.3%,环比增长11.2%,创下实施正向转型以来的新高,未来更值得期待;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新贵长安汽车,也以59044辆的销量跻身7月乘用车企销量排行前十名。
不过业内人士仍然担心,纵然奇瑞汽车强劲反弹,长安汽车尚能独当一面,但随着外资、合资品牌车型及价格继续下探,以及消费者需求逐步升级的情况下,它们否能力挽狂澜,救自主品牌于颓势?毕竟,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新车消费的主力区域,而这些消费市场由于不够成熟,一些合资品牌低端车型很受欢迎。
事实也正如大家所预料,原本是自主品牌以性价比划分成“自留地”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因规模庞大且充满潜力,受到外资、合资品牌觊觎,如大众“潜移默化”地推行廉价车战略,东风日产、上海通用五菱各合资品牌对合资自主品牌的加码,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在过去五年中不断下降。今年以来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下降幅度更大,7月数据显示已经跌破20%,至17.65%,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相关媒体也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近20家车企、百余款自主品牌车型加在一起,共销售轿车136.82万辆,还敌不过大众一家合资品牌。上半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超过了180万辆,多出中国自主品牌40多万辆。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目前遭遇的困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乔梁认为,自主品牌起步晚,技术积累薄弱,在推广以及售后服务上还无法与外资、合资品牌在市场上进行正面抗衡。此外,随着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他们不再单看重高性价比,对品牌以及乘坐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相比合资品牌数百款车型可供选择,自主品牌也有些捉襟见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表现低迷,在SUV、MPV等领域却十分抢眼。根据7月份国内主要SUV车型销量排行榜,长城哈弗、奇瑞瑞虎进入了前3强,分别售出3.07万辆和1.76万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新瑞虎3上市仅两个月,则以10895台的销量位居国内紧凑级SUV销量第五,增长势头迅猛,且后劲十足。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合资品牌虽然携品牌以及产品价格优势(至少自主品牌产品的价格优势已不存在)大兵压境,令自主品牌处境艰难,但从各企业近期的销量表现来看,已隐隐露出勃勃生机。正向转型三年的奇瑞、厚积薄发的长安以及坚守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主力车企均以自己的方式未雨绸缪,励精图治,才能在如此艰难时刻传递出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的正能量。
早在2009年,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就意识到,国内汽车市场突飞猛进使得“规模制胜”的窗口闭合时间越来越短,继续“野蛮生长”不仅无以为继,也不会再有出路,必须进入战略转型。而后,尹同跃更是直言“哪怕跌到前十名之外,也要坚持转型”。
同样,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都开始注重体系能力的打造。在奇瑞汽车2013年实施回归“一个奇瑞”战略一年后,吉利在2014年北京车展前夕也提出了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而长安汽车运用国际化整合能力,逐步在向国际水平看齐,在品牌打造上体现出国有自主汽车雄厚的制造实力。应该说,自主品牌阵营正在悄悄地不断蓄积着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的力量。
在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黄华琼看来,“奇瑞汽车长久以来给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一个技术上的偏执狂,其一根筋的精神虽然奠定了其在自主品牌中最早正向开发、注重自主能力的口碑。”但自主品牌来说,体系化竞争优势的打造尤为重要,实现技术、品质、品牌全面提升,才符合整体的市场发展规律和要求,才能具备比肩外资、合资品牌的实力。
如果说只有实施正向体系建设才能具有与外资、合资品牌比拼的实力,那么通过强化客户体验才有出奇制胜的机会。2014年,奇瑞汽车先后推出“我是挑战者—奇瑞艾瑞泽挑战巅峰中国巡演”、“挑战传奇出征丹麦”、“赞助《大魔术师》”等活动,让特定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不同的平台体验艾瑞泽7、瑞虎5、瑞虎3、E3等全新产品,赢得市场信赖,最终实现了销量的提升。
目前自主品牌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从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并不意味着与合资品牌的较量已经定出胜负,其将是一个长期相持此消彼长的过程。对此,黄华琼有着清醒的认识,其表示,“如果我们的产品和品牌竞争力真正超越了这些合资品牌,我想总有一天,这个趋势还会扭转。当然不可避免,未来整个的市场格局是优胜劣汰的。只要你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只要你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跟不上整个市场发展的趋势,那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同样,经历着新一轮的产品调整和体系变革,吉利汽车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认为自主品牌这一阶段的低落是暂时的,“到2017年左右,吉利汽车和一些自主品牌车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就会提升。”由此看来,在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营销不断创新的前提下,自主品牌的前景依然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