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6月28日网讯】上海要建“全球城市”,国际化的商业零售环境是重要方面。提到要搞“国际化”,上海人最熟悉的词就是“对标国际”,去世界上几个公认先进的地方转一转,然后照葫芦画瓢,“你们有的我都要”,先混个形似再说。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汪亮最近指出,这属于“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初级水平,简单粗放”,因为“能买到国际品牌绝不等于商业就国际化了。”
“你看我们现在随便到哪个商场一转,吃的用的穿的,颠来倒去就是那几个国际品牌。”汪亮说,引进国际品牌是有必要,但还要有相当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才行。
“消费群体国际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汪亮认为,都靠所谓“国际品牌”是吸引不来“国际消费”的。他一如既往得犀利:“否则老外跑来买一堆他们自己国家的品牌商品,还贵,不是同步发布还断码,还要费劲搬回去,不是发神经”?
“我们去法国、英国,著名的购物街,感觉好像都是国际名牌,其实70%就是他们的本土品牌。”汪亮说,人家的本事在于“把本土品牌做成国际品牌”,所以才能把世界各地的人吸引过去。
听到这里,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张新生表示赞同,他说豫园商城近年在上海零售商业界一枝独秀,每年销售额递增百分之二三十:“里面卖的哪有什么国际品牌?都是上海和周边地区的特产。外国人去买的不要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