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5月26日网讯】公务车采购自主,政府带头垂范,领导人乘坐自主品牌汽车,是国家自信自强的标志,更是大国崛起在工业领域的软性象征。军队此次采购红旗H7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不仅预示着自主品牌未来会不断拥有采购订单,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市场形象与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采购。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继广汽传祺和一汽奔腾轿车之后,又一国产自主品牌轿车加入军队公务用车。
近日,总装备部车船军代局验收首批千余台军用红旗H7轿车交付部队,这标志着中国军用公务用车订购全面实现国产化。与此同时,从改革开放后逐渐进入军队公务用车采购体系的奥迪、帕萨特、桑塔纳等合资车将逐步退出原采购体系。
据悉,这一改变源自今年年初,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军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措施》,明确规定“公务用车实行集中采购,选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2014年起,军队公务用车停止采购合资品牌轿车,军队公务用车转入采购国产自主品牌轿车,目前主要有红旗H7、奔腾B90、传祺GA5等轿车。在警务用车领域,2012~2013年,上海市公安局特警总队采购了70余辆荣威W5作为特警巡逻车;湖南省公安厅2012年采购了百余辆荣威W5作为应急通讯保障车。
自主品牌成采购“主角”
有资料显示,不论美德韩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支持民族工业发展,公务用车眷顾本国自主品牌均已成惯例。
其实,早在2012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推出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目录》,公务用车选用的车型涵盖25家企业的412个款型车辆,不仅对排量有限制,而且清一色都是国产车,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车型,没有一款入选。
近年来,我国对公务用车的采购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由于自主品牌汽车大多都在这一标准范围之内,国家也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政府在采购时选择“国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车采购“偏爱”自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也被很多人感慨为:“只见脚步声,不见人下楼。”
“一直以来,国家只是鼓励政府在采购中选择"国货",由于并没有强制措施落实到具体采购中,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公务用车市场一直步履维艰。”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交通行业研究员钟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不过,此次军队采购红牌品牌的车型H7,等于宣示自主品牌的政府性采购重新启动。
有报道指出,此次军队的采购规模虽然只有千余台,但是随着合资汽车产品逐渐退出军队公务用车市场,就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以及产品进入军队。而且,军队的采购只是所有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的开始。虽然一般公务用车被取消,但是党政机关还有许多专业性的部门需要为了满足专门领域的要求,采购大量的车辆。同时,更多的国有企业、团体都将成为采购自主品牌的主力军。
随着红旗H7此次千辆规模突围军车采购,很多议论表示:以奥迪为代表的“官车时代”将渐行渐远,全面替换自主品牌将成趋势。
自主品牌的“翻身仗”
其实,鼓励发展自主品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策的目标。
早在2004年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就提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2009年实施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明确了发展自主品牌的数量指标: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
不过,自主品牌汽车似乎始终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近年来,自主品牌更是“不好过”,随着市场饱和度的增加,合资品牌正不断通过市场渠道和价格的下探,抢占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市场。
4月初,中汽协发布的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前3月销量为188.53万辆,同比下降1.46%。与国内乘用车近8%的销量增幅相比差距明显。更具标志意义的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骤然出现4.54%的下滑,为38.72%,跌破了政府要求的40%红线。
自2011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连年下跌,而此次已是自去年9月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七连降,自主品牌正站在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
“此次军队采购体系调整将为自主品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公务车的品牌示范效应将有助于自主车企重塑品牌竞争力。”钟深华指出。
“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转移的预期从2012年开始,去年开始逐步进入实际运营阶段。”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虽然公务用车市场仅占2%,但其示范效应明显,对自主品牌销量的增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首席分析师程晓东也指出,政府公务用车采购本土品牌车型,是对民族汽车工业水平的充分肯定,将增强国民对自主品牌汽车乃至中国制造的信心,示范效应将给自主车企的品牌影响力带来巨大提升。
自主品牌仍需增强“内功”
军队此次采购红旗H7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不仅预示着自主品牌未来会不断拥有采购订单,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市场形象与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采购。
“此次军用公务车订购全面国产化对自主品牌的实际影响其实不是很大,在军队里使用最多的运输军械装备等军队商务用车以及改装车,这一块早就国产化了。”钟深华指出,这次调整,对自主品牌主要的影响是提高民众对自主品牌汽车的认知,起到了一个标杆示范性作用;当然这不是给予自主品牌汽车一个“保护伞”,而是通过政府采购激活市场竞争,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
当然,政策倾斜绝非自主品牌一劳永逸的“花轿”。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路在脚下,能否真正成为将推动转化为自主品牌实现质变的动力,还需要各个自主品牌企业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品牌口碑,打出更大更宽广的市场,切不可利用政府采购作为遮阳大伞,最终还是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曾在一次月度产销数据发布会上指出:推动公车改革,尤其是加快自主品牌采购,将考验政府对民族汽车工业支持的决心。“双18”(排量1.8以内、价格18万元以内)、新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等政策的出台,都是决心的体现,自主品牌也要有“过硬、拿得出手”的产品。
其实,军队采购也好,政府采购也罢,都只是支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短期因素,也是次要动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想摆脱目前的市场困局,最终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政府采购只能对相关企业以及公车消费市场起到示范作用,难以对行业起到支撑作用,真正做到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还需要企业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市场利好为渠道,从而改变当前汽车市场的销售格局。”
对此,李宇恒建议,其一,企业应当对于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完善,以达到与合资、外资产品相同的竞争层面,企业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创新能力;其二,企业通过提升质量以及相应的性价比来完成自主品牌汽车改变市场格局的目的,通过产品质量吸引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改变国产产品一贯的市场评价。
“政策扶持只是为自主品牌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自主品牌想要长远发展还要取决于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自主品牌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增加品牌溢价,让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与新塑造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钟深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