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3月17日网讯】要治理小偷的问题,不应该是要求人们都把钱缝在内裤里,加大打击力度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从报道中我们知道,百安居现在的问题就是早些年许多装饰公司都有的问题。可是,当整个行业日渐规范的时候,全球品牌的百安居却开始成为众矢之的,这确实令人有些费解。
当如此大的投诉量产生的时候,最好不要认为消费者在无理取闹。同样,不应该要求消费者能像专家一样处理当初的装修合同。消费者就是消费者,不需要专业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法律中才规定了合同陷阱和显失公平的条款。
对于消费者们无奈的维权,更需要反思的是管理部门和百安居的经营者们。
当如此多的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障的时候,行业管理部门应该感到羞愧。如果法规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要么说明法规的不足,要么说明执行的缺失。
笔者也并非专业人士,但是随便在网上一搜,我们就能看到“无锡装修行业标准9.1实行,实际费用不得超合同8%”、“北京发布新修订的家装合同示范文本,公布家居装饰行业不公平格式条款”等大量的此类新闻。我们不知道深圳是否有类似的规定,如果有,执行得怎么样?如果没有,什么时候会有?
我们知道百安居是一个国际大品牌,我们也知道国际大品牌往往更加爱惜羽毛,可是为什么百安居如此例外呢?是个别店的经营出了问题,还是整个中国区的理念就是如此?还是百安居的总部认为这样很正常?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我们知道的,砸牌子容易,立牌子难。如果你们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了,别人更不会在乎。
剩下的,就是用脚投票了。
基于国外的同类经验,我们倒是建议深圳的消费者委员会能够集中起消费者们的所有投诉进行一个集体诉讼,让法律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同时投诉到在英国的百安居总部,也许总部的大佬们还被蒙在鼓里呢,他们说不定会送来感谢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