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11月14日网讯】在合资品牌疯狂圈地扩产,并且摆出一副要在中低端市场与本土品牌投入重兵一决雌雄的姿态下,原本固守10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且在短期内品牌突围前景不被看好的自主品牌,到底有没有活路?近日,有业内人士以“深喉”名义,对媒体谈及这一话题,并断言自主品牌已无活路。
然 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悲观。自主品牌能否在未来3-5年间存活下来,自然有待时间给出最客观的答案。但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 在合资品牌尚未在中低端市场部署重兵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依托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占领阵地,并在诸如SUV等细分领域提前布局,从而在局部赶超合资品牌。这是 值得自主品牌车企老总思考的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纵然,在过去的十年车市黄金季 中,自主品牌当中诸如奇瑞、比亚迪、吉利和华晨等,都因各自原因错失了接近合资品牌的时间窗口,这个现实的确令所有期待中国汽车崛起的业内人士扼腕叹息。 但不可否认的是,让后者迷失的不仅仅是为企业决策的高层,还有整个市场非理性的井喷式增长。
在那个攒一个车出来就能热卖的年代,寄希望于本土车企去精耕细作,搞高风险高投入当然也可能是低回报的正向研发,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中国本土车企错失当年接近合资品牌时间窗口,与其说是车企领导集体决策失误,不如说是市场粗放式增长麻痹了他们。
当潮水退却时,方知谁在裸泳。在汽车行业里,逆向开发从被热捧到如今被越来越多具有战略眼光的车企所抛弃,就是类似的例子。
笔 者认为,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品牌车企大多开始了反思:为何以前的打法,现在都失灵了?答案是消费者不买账,他们的消费升级了,对汽车品质感提升了。 那么如何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答案是,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然后才能找到满足这些需求的答案。在这方面,自主车企中的代表长安汽车已经用实 践证明了,记得在长安逸动上市媒体沟通会上,该公司党委书记朱华荣,也是汽车业内知名专家,介绍逸动研发细节时曾说:为了准确扑捉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 调研就做了1万多个样本。
笔者认为,从研究消费者角度开始造车,而不是研究竞争对手推出了什么新产品、或者看看合资车企新推出的产品哪个比较适合在借鉴仿冒,这是本土车企造车态度在近年来所发生的的根本性改变。而汽车产品正向研发的基点,就是从研究消费者开始的。
所幸的是,在中国本土车企名单中,虽然绝大多数,但也不是所有的自主车企都被井喷的中国车市冲昏了头脑,长安、上汽和两年前才挂牌成立的观致汽车等少数目光 更坚定的中国汽车品牌,依旧坚守了造车的基本规律,即从发现、研究并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开始了正向开发的造车之路。正如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所说, 只有真正意义上端正态度造车,从尊重并满足市场需求角度去造车的品牌和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长安张宝林如此底气说话的同时,业内对于长安汽车这两年来的产品市场表现也报以较大的赞许,原因很简单,长安汽车多年来在正向研发上的有效投入在自主品牌中 是名列前茅的,国家发改委评定的车企技术中心排名,长安技术中心已经连续三届排名第一。而伦敦、底特律、横滨等几个长安在欧美日发达国家建立的独资研发中 心正厚积薄发地给长安研发着优秀产品。通过中外协作,长安汽车这两年推向市场的逸动、CS35、致尚等产品,很多消费者感觉眼前一亮,似乎不像传统的自主 产品,这种感觉很接近这几年韩系汽车产品带给市场的感觉。
有消费者说,对于自主产品首 先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要有精神气儿!开着出去不能丢人要有面子。这个要求很简单,却也很考验自主车企的实力。而只有坚持正向研发、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问 题、有端正态度的自主车企才能做到这点。所以,很多市场人士期望多一些的自主车企能像长安汽车那样,把更多的研发中心开设到国外去、整合更多的国外研发精 英、师夷长技来有效提升自主车企的研发水平。
当然,很多自主车企纷纷誓言要加大正向研发的投入,要给消费者打造具有世界品质的产品,但是真正将这种愿景付诸行动的中国车企又有多少呢?所以,在现实环境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汽车界的浮躁、急功近利和痴迷于找寻品牌打造的捷径。
这些错误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症结,那就是没有端正好造车态度,没有真正满足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造车。试想,如果我们只是在对标竞争对手“照猫画虎”逆向开发 一款同类产品,初期以低廉价格吸引消费者,他们在第一次购车后就会觉得自己被敷衍,下一次他们再购车时可能也会用脚投票,来敷衍我们。
说白了,在市场井喷的触及阶段,逆向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可能在短期内能积累一点规模。但从中长期看,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尊重消费者和尊重市场需求的造车 态度,而通过类似办法累积起来的销量和规模,在合资品牌竞争对手加大火力猛攻时,竟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就如虚胖的人实际上体质并不好一样。
对比之下,长安、上汽、转型之后的奇瑞和发布才两年的观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正向研发如何助力自主品牌突出重围的。长安从逸动开始,到致尚XT和CS35, 以及法兰克福车展首秀的CS75,每一款新产品背后都非常用心,其结果自然就是通过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品质提升自己品牌,而在销量规模上,长安最近两年显 现出后发优势。
同样的道理,除了已经找到感觉的长安,上汽、奇瑞和即将投放首款量产新 车的观致,都在用正向开发之路为中国汽车品牌探索一条高品质提升品牌的发展之路。笔者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中国市场还为他们留有赶超合资品牌的时间窗 口,笔者坚信,他们当中肯定会诞生几个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汽车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