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30日网讯】成功者的身后总是不乏学习者。当大众作为车型平台战略最早的践行者之一进而获得成功时,诸如丰田、雷诺-日产等国际汽车巨头们也纷纷表态,要让平台化来得“更猛烈些”。而对于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掀起的这个风潮,国内自主品牌也表现出一贯“敏而好学”的态度,于是乎奇瑞、吉利等国内自主品牌也竞相擎起“平台化”、“模块化”的大旗。
最早的汽车平台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的福特T型车,而平台战略的深入发展则起于大众汽车等公司,由于具有大幅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有效减少新车开发周期以及降低管理成本的优势。基于平台战略的成本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利润增加,国际主流车企都在致力打造优异的汽车平台,同时削减汽车平台数量,提高平台的生产规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前最为成功的平台战略实践者,大众的平台规模可以达到630万,并且所有实施平台战略的国际车企的单一平台产量目标都在250万辆以上。相比之下,目前自主品牌车企的年产销量还未有一家突破70万辆,在市场份额没有激增的前提下,较低的单一平台的汽车产量也意味着,即便未来实施平台化战略,很可能离自主品牌当初设想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在这样的过程中,自主品牌尤其应该注重实施平台化战略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并非仅将目光盯在由此带来的账面获益。
同时,顺利实施平台化战略,也意味着车企驶上了一条高速轨道,加快前行的过程中任何一点以前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这条轨道上都会被放大,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自主品牌一方面需要尽快地推进其平台化战略实施。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平台化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车型平台还可以缩短零部件的开发时间,虽然缩短开发时间,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或者是风险,但这一些风险都可以通过充分的测试和审查进行规避,这同样要求自主车企对于过程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