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7月10日网讯】日前中国政府对一些洋奶粉企业可能涉及价格控制和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展开调查。一声令下,洋品牌奶粉纷纷降价,贝因美、惠氏、雀巢等公司都表示,将下调在中国销售的部分婴儿营养品的价格,
而近年来,关于洋品牌国内外定价不一,同一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外的现象,饱受消费者诟病。
今年三月,星巴克便遭争议。美国平民咖啡品牌在入中国市场后,一跃成为中国咖啡品牌中的“奢侈品”。通过对比中美星巴克最新价格表,可以看出,美式咖啡、拿铁、摩卡等产品在中国的价格至少比美国高出四成,其中美式咖啡价差幅度达到了69%。
不仅如此,“洋品牌”在海内外除了价格“内外有别”之外,在产品质量标准上也是如此。
例如,同一款耐克篮球鞋,国内价格却比国外地区高出500多元,还少一个气垫。北京市工商局2011年首次披露了耐克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成为工商部门针对企业“双重标准”开出的罚单的首个案例。
不过,耐克公司却不是“内外有别”的个例。
研究机构检测了全球所有可口可乐饮料,发现一种可能致癌的添加剂普遍存在,并且中国产品中该物质的含量是美国相同产品的14倍;2001年11月初,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CSC)发布报告称,2009年就被认定含两种有毒物质的强生婴儿洗发水,至今仍在中国、印 尼等地销售,而丹麦、芬兰、南非等国已经更改配方;曾有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在中国销售的红茶、绿茶、茉 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被检出17种农药残留,其中7种未被欧盟批准使用,1种超过欧盟限值,立顿涉嫌在中欧设双重标准。
不少洋品牌,在本国卖一个价,到了中国就卖另一个价;在本国是一个行业标准,到了中国,又是另一套标准。到底是什么原因宠坏了这些国际品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执行双重标准?
长久以来,大多数消费者都在误解,认为洋品牌在中国的高定价源于关税问题。可是,隐藏在市场背后的商业垄断和非法运营,才是产生超高价格的真正元凶。
中国市场的高价格,首先依赖于发展中的中国高消费市场容量巨大,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思想处于不成熟的冲动体验,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张扬的表达欲望,正好暗合了品牌商对中国市场的文化轰炸和消费引导。
2007年,国际著名高端品牌,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寻找借口,陆续收回在中国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品牌代理权。通过权力合并、经营权制约的形式,形成了事实上的经营者集中形态,这是标志着垄断经营的开始。
特别是2010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透露调节奢侈品税率信息之后,2011年初的全国奢侈品市场上,所有国际著名高端品牌默契的集体提价风潮,凸显了国际著名高端品牌在我国市场的垄断性和合作操纵市场的一致性。
关税对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完全不是关键因素,而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高利润或许才是这场价格差异背后的真正秘密。
一方面,部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不是用他们先进的国际惯例影响和改变中国企业的行为向良性转变,而是迅速让自身异化;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取市场,而是靠行贿搞公关,摆平政府或领导。这是体制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为维持产品独有、市场独大,严格执行区域销售差异策略,实施区域配额进行控制。各地区由于运费、劳动力价格不同,产品成本会有差异,其终端销售价格自然有所差异。不过,中国境内外相同产品价格的这种差异体现得不同寻常。中国市场大,需求相对较多,但供应的产品数量少,造成了其价格会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软件等高端
另外,跨国品牌也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的崇拜心理由于跨国大品牌在质量、服务等方面相对领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消费者对于洋品牌滋生了一种“崇洋”文化。而跨国品牌正是看中中国消费者这种心态,而制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营销体系,目的是在发展中国家争取利润最大化。
针对“洋大牌”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极其重要,但他们从心态上却不重视中国。因此,不妨通过源头立法、加强执法监管、舆论监督等方法,给“洋品牌”以“颜色”。
监管部门执法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跨国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平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样也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
从消费者的层面看,一些洋品牌牺牲品质追逐利润的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宠”出来的。由于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许多洋品牌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大市场轻易就能分得一块“大蛋糕”,即使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大部分消费者仍会买洋品牌的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