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3月27日网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等四国,“第一夫人”彭丽媛随访。落落大方的彭丽媛备受各界赞许。同样引人注意的是,彭丽媛的优雅衣装,源于国内一自主品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设计与制造。
中国制造风靡世界早已不是新闻,但由于市场占有率集中在中低端消费品领域,长期给人低端低价的感觉。广为人知的“中国造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空客A380飞机”,既说明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出与附加值很低,又表明中国制造并未在世界获得应有尊崇。
事实上,许多中国制造,尤其是轻工业产品,工艺品质已达到相当高度,之所以在档次与售价上难以提升,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响当当的品牌。尤其是在服装行业,许多中国工厂都停留在替外国品牌做代工的阶段。这些年,一些国内厂商也推出了自主品牌,但由于缺少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市场认知度不足,难以实现上位。
品牌效应也带来马太效应。一些国际大牌的衣装与箱包一件动辄几千上万元,而给国外厂商做代工的中国工厂只能得到每件区区几元钱的加工费。在中国代工厂因为国外金融危机、订单剧减艰难度日的时候,在中国销售的国外奢侈品却因为国人的非理性崇尚售价全球最贵。
当然,一些中国品牌难以做大做强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国内一些工厂,只针对国外市场与国外标准制造高质量产品,对内销商品则降低标准与质量。这一方面是因为某些国标仍然停留在低标准甚至没标准,另一方面则是习惯于低价竞争让一些企业全力降低生产成本。外销品的质量高于内销品,令国内消费者愤愤不已。在本土难以树立好口碑,外销贴牌只是替他人做嫁衣,一些中国制造陷入生存怪圈。
有人发问,许多国人已然富裕起来,愿意多花钱买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国内企业为何不积极迎合?说到底,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企业标榜自己的产品高质量高水准,诚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连“航天员专用”之类宣传都卷入质量门,对消费者的心理打击难以估量。加之不少企业缺少耐心与财力,人们更多看到的是随波逐流,鲜见点滴铸就品质与品牌。
“第一夫人”彭丽媛选择自主品牌衣装优雅亮相,无疑是对中国制造的肯定与正名。然而,中国制造不能仅以此沾沾自喜。因为,“定制”与“VIP”依然表明,高品质仅针对极少数贵宾客户,这是否会重蹈“双重标准”的覆辙?而真正的国际化品牌,理当是以创造性的设计、一流的品质、周道的服务,让所有具有欣赏眼光与购买力的人群称心如意。
品牌缔造没有捷径。唯有将创新与经典、品位与品质、时尚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长久的品牌形象坚守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品牌到世界名牌,仍然需要中国实业者努力努力再努力。
来源: 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