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12月5日网讯】任何一种成功,背后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上海话剧贺岁档出现的年份,恰是白领戏剧兴起之时。有适合作品、固定档期和消费习惯,伴随而来的一定是大量拥趸。
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白领戏剧连年下降的质量,也让上海话剧贺岁档失去了叫得响的本土品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虽有 《守岁》《活性炭》等成功之作,但有数量局限;身为贺岁剧创作主力的民营团体,却表现不佳。说到底,挤进贺岁档这件事,对许多剧团来说,远比如何做一出好的贺岁话剧更重要。
剧团与剧场分离,小作坊式无持续性生产,是上海民间剧团没有品牌的原因,更是结果。相比近年来在上海贺岁档大获成功的外来话剧,本土作品缺失的恰恰是品位。职场、情感、婚姻题材,恶搞、荒诞、爆笑之风,造就了一大批千篇一律的贺岁话剧,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笑,是贺岁话剧吸引观众的原因,却不应该是唯一的原因。在话剧类型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各剧团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建设自身风格、提高作品品位上,才能在演出扎堆的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毕竟,冬去春来的季节总需要一些文艺色彩来温暖人心。本土贺岁话剧,冬天已经过半,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