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的普京异常忙碌,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正在俄罗斯远东海滨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作为峰会的主席国和“东道主”,他要迎接各国出席会议的贵宾,然而,在百忙之中,他还抽空参加了一项当地合资汽车制造厂的落成仪式,这项由日本马自达公司同俄罗斯大型汽车制造商Sollers 合建的项目预计产量将达10万辆,雇佣当地3千人。普京在致辞中兴奋地表示:“这一重要的合作项目将给俄罗斯及我们的传统合作伙伴日本带来巨大利益”。
另据英国路透社报道,通用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向俄罗斯投资10亿美元,拓展其在当地的汽车以及零部件制造。而就在不久前,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将在 2018年以前向俄罗斯投资10亿欧元(合12.5亿美元)。出手更早的是丰田,它在4月就在俄罗斯新招募了600名新员工用于提高产量。
合资建厂、追加投资、提高产量等迹象表明了俄罗斯的“市场大门”缓缓打开的时候,世界汽车巨头已经拿好支票,迫不及待地排起了长队,它已然成为了世界汽车版图中新的“热土”。
俄罗斯领土辽阔,人口众多,汽车工业基础薄弱,似乎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的状况类似。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充足的现金流,入资或者兼并民族品牌,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复制“中国战略”的成功是大众、通用这些产业巨头的新盘算。
面对这些世界汽车巨头的“势在必得”,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要想在未来俄罗斯汽车市场中继续“有所作为”,甚至“大有可为”,单靠自主品牌各自作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以吉利、奇瑞、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俄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佳绩,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多家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表现强劲,而国内产业内一直有声音,认为自主品牌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出口,而它们在俄罗斯市场似乎找到些“感觉”。但当它们同外资品牌在俄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打破时,还有几成胜算?
客观地说,自主品牌要想开进俄罗斯的家庭,要迈的“门槛”还很多。无论从品牌认知,到售后服务、以及对当地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对当地产业布局和规划调整的把握上等各个方面,同强势的外资大鳄相比,还需要补不少的“功课”。而如果单凭企业自身逐渐摸索,而没人给“补补课”,很难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抢得先机。
中俄经济在战略合作的框架之下蕴育着无限的潜力和升级,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中俄两国汽车产业的融合和繁荣,理应成为两国汽车行业人士未来思考的重要课题。目前,在汽车领域,自主品牌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理应得到有关方面更多地“关怀”和“帮助”。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微观上看,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讲究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但另一方面,契合的是中国崛起的历史趋势,代表了新“中国制造”的内涵。他们没有央企的名号,但祖国不应让他们感觉到“没娘的孩子没人疼”。有关方面可以在当地产业规划、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给予自主品牌充足的指导,扶一把,走一程,使其早日走进俄罗斯的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