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反对将开源软件认定为国产软件居心何在
自“红旗2000”被挡在“核高基”项目门外之后,一场关于“开源软件”是否属于“国产软件”的争论开始展开。倪光南认为“开源软件”可以归为“国产软件”,而袁萌则将“开源软件”一棍子打死,认为“开源软件”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国产软件”。一时之间,“开源”这个本来很“小众”的话题开始成为软件行业的主要话题。
由于“受众”有限,这场争论主要在网络间进行,虽然如此,关注的此事人却有越来越多之势,争论走向传统媒体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开源”意识在中国已经比较深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与此相比,相关部门对“国产软件”概念的定义就有些滞后了。“开源软件”究竟算不算“国产软件”,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术概念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个软件行业和一个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不知道我们是否注意到:“开源”是否“国产”争论的背后已经开始出现国际利益集团的影子,垄断与反垄断的角力正在争论中暗潮涌动。
众所周知,“核高基”项目是在软件行业反垄断的呼声中应运而生的,这其实也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愿望——不再受制于人。显而易见,“核高基”项目支持的项目越多,对以微软为主的国际利益集团所受的损失就会越大,其在中国政府采购所占的份额、获得的利润就会越来越小;反之,假如“核高基”项目仅仅是一个词汇,支持不了几个项目的话,那微软在政府采购中的垄断地位就会越来越强。这就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前不久微软力劝金山在办公软件方面退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软件行业能与微软这样的巨头抗衡的企业寥寥无几,金山、永中也是在“应和”微软的尴尬中“喘息”的,这种情况下,与微软抗衡的任务不得不分担给在国际最流行的“开源软件”身上。假如“开源软件”在中国被排除“国产软件”之外,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和采购支持的话,那最大的得利者肯定是微软。所以,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开源”是否“国产”争论其实就是微软是否能够延续其在政府采购中垄断地位的争论。
磨掉原有代码的版权标识谎称自己是版权所有者是不符合开源原则的,但是如果保留原有代码版权,自己再填写一定量的内容的话,将其称为“某产”或“某牌”应该并不违背开源的原则,否则的话,“小红帽”的商业化会很无理,谷歌的操作系统也不应该叫做“谷歌产”,从这个角度上看,倪光南院士支持“开源”为“国产”的论点不无道理。虽然这种说法还有待开源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确认,但至少这种理念能给中国软件行业和政府采购一个选择的余地。而袁萌的观点则有点极端,完全排斥“开源软件”的唯一结果就是:除了微软,没有几家企业能够进入到政府采购的名单。
简而言之,“开源”是否“国产”的争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概念之争,而是利益之争、未来之争。
未来,有关部门应该在不违背开源原则的前提下给“开源软件”一个合理的名分——“国产”;或者,政府采购计划中应该把“国产”换成“开源”。不管怎么样,基于反垄断前提的“核高基”项目不应该称为垄断企业的棋子,我们的政府采购中不应该永远是XP、Windows7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
“开源”是否“国产”争论的背后是国际利益集团的影子,我们的政府和民众都应该注意这一点,这关系着我们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