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22日网讯】对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四五年前欧美汽车行业不景气之时“弯道超车”是其梦想,力争20年左右时间“让全世界跑满中国车”、“超越丰田、通用和大众”是其梦想,而如今,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也成为其梦想。
不过,“梦想很精彩,现实很骨感”。十几年来自主品牌不仅“弯道超车”梦未实现,反而在曾辉煌过的国内市场,销量、市场占有率节节下滑。截至今年8月,自主品牌汽车市占率已连续12个月萎缩。
更重要的,曾以为自主品牌只要在一、二线市场避开合资品牌锋芒,在三、四、五、六线市场总有机会。但现实同样不给力———J.D .Power最新发布的消费者购买意向显示,国内市场考虑购买自主品牌的比例从2013年的27%下降至2014年的16%,下滑幅度近40%,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比例。其中主因竟然是二、三线市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购买意向大幅下挫。
在自主品牌曾经以为可以抄合资品牌底的市场,人家只要一摘帽(亮出品牌)、一弯腰(下调价格),就已经很现实地抄了你的底。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除奇瑞、吉利、比亚迪和长城等企业在3、5年的发展中表现过较强竞争力外(长安绽放是最近两年的事,目前还证明不了自主品牌已经成功),一个强势的、持续发展的自主品牌,并未出现。
在笔者看来,未来自主品牌只有切实解决好两大现实问题,才能确保生存无虞,也才能有前提谈发展和梦想。
首先是技术研发的布局。技术研发是大课题,团队、理念、流程、规划和硬件,不仅缺一不可,更要能强则强,能新就新。对于自主品牌来说,目前品牌天花板是最大的挑战。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也称,“自主品牌没有技术支撑,很难树立品牌。”
其次是企业体系竞争力的打造。培育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企业管理、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售后服务、水平事业及企业品牌等全价值链环节不可或缺。上述每个短板,都可能是压垮自主品牌之树的稻草。最近一年多时间,自主品牌也屡屡召回。据笔者统计,其中很多召回都和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环节相关。显然,自主品牌对这两方面的管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与合资品牌相比,生存模式上自主品牌的“产品驱动型”特征更为明显。回顾主要自主品牌汽车厂家的“黄金时期”,在某个时期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都是在那个时间段投放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奇瑞的Q Q、吉利的远景、比亚迪的F3、长城的哈弗、长安的逸动等,概莫能外。
可以说,在与合资品牌的对决中,自主品牌如果不能在产品质量上达到甚至超越合资企业的水准,不能比合资品牌做得更好,市场胜算将大打折扣。而确保产品质量成功,自主品牌的技术研发布局和企业体系竞争力的打造,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阶段。 |